工程机械市场增幅趋于稳定
<P>挖掘机销量超3万几成疑问 工程机械市场在进入调控以来的半年多时间里,有所收缩已成必然。 </P><P> 在经历了突变、无奈甚至失措、恐慌的过程,进入8月份以来,在市场人士的多方努力下,工程机械行业逐步恢复部分平静。 </P>
<P> 从统计信息报表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产品销量年中触底,遭受危机最为显著的是挖掘机这一工程机械行业的“大哥大”产品。据悉,8、9月份月销售量不足1000台,与上年同期相比,下滑幅度惊人。尽管有前4个月巨大的涨幅在前,但挖掘机全年销量能否超过3万台几成疑问。 </P>
<P> 主要品种中推土机、-摊铺机</A>、-平地机</A>、-压路机</A>、-装载机</A>甚至叉车、起重机等产品都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降。6月份较之最火的3月份,挖、装、推分别下降80%、53%和48%。但从8、9月份的运行状况来看,装载机行业前十名企业明显回升,业内普遍认为,最后一个季度主要装载机生产企业完成全年计划问题不大。行业权威人士预测,全年销量超过9.5万台应不是悬念,加上一些中小“散户”,2004年装载机销量有望超过10万台。 </P>
<P> 比较集中的看法认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年中已近谷底,10月以后将逐步恢复理性增长。由于今年一季度的过高增幅(70%),因此,虽然工程机械已成为整个机械工业增幅下降最大的子行业之一,但全年仍有望实现20%的增长。 </P>
<P> 适应市场的产品可能反弹 行业权威人士认为,今后几年内工程机械行业实现15%~20%左右的增长幅度是十分正常的,这将左右未来几年的走势。 </P>
<P>但是他同时提出,因为此次宏观调控有一定的特殊性,存在很大变数。以装载机为例,由于使用工艺的不同,中国装载机极强的适用性以及中国东南西北广阔的市场需求使其在市场中的销售居高不下,屡创新高。因此,这些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极有可能在一定的时机出现反弹。 </P>
<P> 品牌在市场调整中优势明显 产品品牌集中度提高是这一轮宏观调控明显趋势之一。仍然以装载机为例,行业前三名企业销售量明显好于其他企业,柳工1~9月份总量接近1.2万台,厦工股份紧随其后,龙工集团以千台差距列于第三。品牌优势在市场调整中表现出了明显的抗跌性,在消费者理性增加、资金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品牌优势作用十分突出。8月底以后才开始销售装载机的福田重工,其产品也出现了脱销的局面,再次验证大品牌的作用。 </P>
<P> 东方不亮北方亮。华东地区是此次受调控影响最为明显的地区之一。而北方地区则最早迎来回升,山西、内蒙、山东、河北已有经销商出现转机。 资金回笼困难,影响企业后续发展。上半年延续了上一年升势,使得部分企业资金流量趋好,但资金面紧张成为目前多数企业的普遍现象。预计多数上市公司将出现利润下降。降低盈利目标成为必然,加大资金回收力度,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成为下半年相当一些企业的主要工作。 </P>
<P>中小企业步履维艰 如果说10年前能以散装部件进入市场,组装20台以上即能获得较高利润,足以过好日子的话,经历了十余年风雨的装载机行业,这种状况已经不复重现。今天中国装载机的产业化,使得人工成本、管理费用、资金流量、技改投入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企业运营成本的上升,同时,一些运营良好企业长期以来所拥有的服务与品牌管理优势,又在诸多方面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从而抬高了后进入者的门槛。 十分明显的后果是,一些中小企业受近年来装载机销售亢奋局面的影响,竭尽全力挤入这一领域,希望在市场的火爆中获取利润。这些企业在产品规格、技术装备、售后服务、资金运转等方面最早陷入困境,在此次调控面前最早落马。 但他们在市场运作手段、管理模式甚至一些技术创新方面的变化,尤其是一些人才的出现,为有能力整合者提供了更多人力资源和可借鉴性。 建立有效的营销体系 经销商整合在即。受伤害最大的一部分环节是冲在第一线的经销商,特别是挖掘机行业,这一点尤其突出。鉴于上年的升势,很多经销商在年初时大批进货,以买断的方式占压了大笔资金。所以挖掘机主机生产企业在今年上半年的叫苦声中并不十分明显,但是唇亡齿害,很多主机厂也在想办法施以援手。虽然如此,经销商的整合已经势在必行。 进出口业务滞后。出口业务开展缓慢,很多企业意识到国内外市场统一的情况下,国际开拓对企业降低风险的必要性,同时,装载机出口时机已然成熟。很多专业进出口公司反映,近年来外商询问装载机的情况增多。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出口渠道不畅、专业人员匮乏,是目前遭遇的普遍问题。怎样建立有效的营销体系,是摆在行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装载机市场发展表明,它的工艺水平、制造能力、施工水准、低廉价格等,在国际市场拥有一定的竞争力,特别是人才储备,可以说具备了世界一流人才的实力。尤其在东南亚等欠发达国家市场,具备较大的出口可能。如印度,以其经济发展速度来预测,年销量仍在5万台左右。 </P>
<P>工程机械行业极有可能在这一轮的调控中,诞生一批能够具有国际竞争能力、有可持续发展实力、深入人心的大品牌产品 </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