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88|回复: 0

垫圈材料的选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8 21: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磨削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在螺纹紧固件中因螺栓、螺钉、螺母的支承面不可能做得很大(受材料与工艺的限制),为减小承压面的压应力,保护被连接件的表面而采用垫圈。
3 x! Z5 c$ C. b- X9 ^! i为防止连接副的松动采用防松的弹簧垫圈和多齿形锁紧垫圈、圆螺母止动垫圈以及鞍形、波形、锥形弹性垫圈。
3 l& _1 D7 a3 a0 C6 L6 V平垫圈主要用于减小压强,当有的部位拧紧轴向力很大时,易使垫圈压成碟形,这时可改用材料和提高硬度来解决。
8 x1 ^) |$ h( I5 `弹簧垫圈的锁紧效果一般,重要部位尽量少用或不用,而采用自锁结构。对于用于高速拧紧(气动或电动)的弹簧垫圈,最好采用表面磷化处理的垫圈,提高其减磨性能,否则易摩擦发热而烧坏或张口,甚至损坏被连接件表面。对于薄板连接处,不应采用弹簧垫圈结构。据统计,弹簧垫圈在汽车上使用得越来越少了。* h" B0 `- Q' z" z# y/ q9 I
齿形弹性垫圈中的连接齿形由于锁紧力大而且均匀,在汽车行业中使用较多,而间隔齿型的则少一些。3 r) \) G. T9 }( O  m
对于弹簧垫圈、弹性垫圈,根据国标,一般可选择 GB699-1999 《优质碳素结构钢》中的 60 、 70 钢和 65Mn 钢。1 I8 ?1 K( O- X. p1 ~: `6 z. G2 y
我国平垫圈标准共有9项,从2000-2002年分别批准发布了GB/T97.3-2000、GB/T5286-2001、GB/T95-2002、GB/T96.1-2002、GB/T96.2-2002、GB/T97.1-2002、GB/T97.2-2002、GB/T97.4-2002及 GB/T5287-2002 等平垫圈标准。
; E2 X: h" V6 E$ }  d5 w根据平垫圈性能等级,作者推荐使用材料:/ K3 T" d9 P% c- \4 t) O
对于100HV级的可选用ST12、ST13及Q235、Q215、Q195等等,表面硬度可达到 110HV 左右;
8 s, V8 o, V: M: ~5 Q( I: |对于140HV级的可选用 08F、08Al及10、10F等等,表面硬度可达到140HV左右;  H/ L' p1 x) P! O. h
对于200HV和300HV级的应选用45、50、60、70钢或65Mn钢,可通过热处理淬火回火达到200~300HV和300~400HV技术要求。
$ f. Q0 l: p& R5 `1 t由于根据标准对于100HV 、140HV级的平垫圈可用低碳钢制造。一般企业在选用材料时大多数是采用宝钢材料,便于冷冲压。下面对Q/BQB403-2003宝钢标准作一点简述。
& N& Z* `5 J4 p; X4 F《冷连轧低碳钢板及钢带》及Q/BQB403-2003企业标准与BZJ407-1999标准相比有主要变化:
: K6 o% S/ s& E' p( ~0 z* |•  对牌号进行了修改和整合- R2 o' `2 H4 f$ [- q
牌号由常用8种,整合为5种
5 E5 x) V$ H6 W+ e: KSt12改为DC01 ;
. g" a; A9 m" y0 xST13改为DC03 ;% s$ O( z' ~0 g; Q
St14、St15改为DC04 ;
1 W8 i3 [" N( s- j( \# \BSC2改为DC05;5 U  v0 w3 Q6 ]9 e7 q0 V; s. v
St16、St14-T、BSC3改为DC06。
. E) n8 ^! u' x" R1 z3 z! |•  表面质量级别由两种修改为三种:0 ~3 K$ j, V  u8 |9 n( d8 |
较高级的精整表面( FB ),表面允许有少量不影响成型性及涂、镀附着力的缺陷,如轻微的划伤、压痕、麻点、辊印及氧化色等。9 I* {# T5 `* j" M
高级的精整表面( FC )产品二面中较好的一面无肉眼可见的明显缺欠,另一面必须至少达到 FB 的要求。
  R" l! k& {: e4 P+ h超高级的精整表面( FD )产品二面中较好的一面不得有任何缺欠,即不能影响涂漆后的外观质量或电镀后的外观质量,另一面必须至少达到 FB 的要求。- d7 o" Y; A: w" t) M
表面结构由四种修改为两种,并增加了表面粗糙度的控制值。+ p3 k3 L9 X" Q0 x2 P
  Z0 N* G9 R3 j* j$ t/ J8 J$ H
表面结构为麻面( D )时的平均粗糙度 Ra 按 0.6μ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磨床技术论坛
论 坛 声 明 郑重声明:本论坛属技术交流,非盈利性论坛。本论坛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中国磨削技术论坛”立场无关。 涉及政治言论一律删除,请所有会员注意.论坛资源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于原作者. 论坛所有资源是进行学习和科研测试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删除, 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的目的进行交流和讨论,如有侵犯原作者的版权, 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做出整改,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合作!

中国磨削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磨削技术网 ( 苏ICP备12056899号-1 )

GMT+8, 2024-11-16 19:55 , Processed in 0.12179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