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10|回复: 0

我国材料热处理技术发展史及现阶段进展(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2 14: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磨削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2.2.2.3感应加热的广泛应用

7 y+ D+ k+ A) K. ^ ( {+ h" ]7 m6 D: O

  感应加热技术在汽车、拖拉机、发动机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汽车制造中有200多种,近50%重量的零件采用感应加热淬火,例如曲轴、半轴、凸轮轴、刹车凸轮、转向节、变速导块槽口、气门调整螺栓,进排气阀端头、球头肖等。其中东风汽车公司半轴的横向磁场加热淬火是最具代表性的先进技术。利用横向磁场的矩形感应器实现了半轴表面和圆角的一次加热淬火,使生产效率提高数倍、半轴的抗弯扭疲劳强度提高10倍。具有故障报警、诊断功能、由计算机自动控制的半轴感应淬火自动生产线已多年稳定投入生产。我国汽车工业的感应热处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p; n" U5 d+ b9 t: W% Q5 o, a% b' r9 Y

  我国的感应电源制造企业自1990年代引进SIT(静电感应晶体管)、1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和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全固态晶体管电源以来,老式的电子管高频电源和机式中频发电机组已逐步被晶体管电源代替,本土企业生产的新式电源已能基本满足用户企业在功率和频率上的要求。感应淬火机床朝柔性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具有识别零件,控制功率、自动调节工艺参数、故障显示、报警、诊断的感应淬火装置,在汽车工业生产中也逐步推广应用。

$ r. Q: w5 `- x# c/ L3 f) h0 u5 g/ v / E" M- Z2 \6 V" [9 J6 R2 X

  2.2.2.4化学热处理的潜力得到发挥

i/ K* d; j4 }; L4 U# }: _ : P9 ^9 f( [# K9 K, r8 a K! ~

  除渗碳、碳氮共渗以外的化学热处理,尤其是钢在铁素体状态下的化学热处理,其特点是工件畸变小,对提高机器零件耐磨减摩性能,提高抗疲劳、抗腐蚀性能和抗咬合能力以及节能降耗有明显效果。自上世纪60年代机械部机械科学研究院研制成功盐浴氮碳其渗(软氮化)和无毒原料氮碳共渗,并在生产上应用以来,又陆续开发出碳氮硼三元共渗、氨+吸热型气氛、氨+空气、氨+二氧化碳的气体氮碳共渗和氮氧共渗以及低氰盐浴渗氮、抛光、氧化的QPQ技术和LT盐浴氮碳共渗在汽车、摩托车、轻纺机,机床,工模具、紧固件、仪器仪表、兵器等行业获得广泛应用。由于效果好、成本低,工艺过程简单、毒性很小,特别受到上列行业外资企业和外销产品企业的青睐。

4 V' Y& A+ @7 K5 R P3 ]+ ]* `) V ) \; K* X! z; t: Z7 U

  气体渗氮虽然工艺周期长,但因渗层硬度高,提高零件耐磨性效果好,且工件畸变小,在机床精密零件中广泛应用。上海交通大学潘健生教授在1980年代即对控制渗氮技术开展了系统研究。通过对氨分解率(H2)的精确控制,可以获得预想的钢件渗层含氮量和理想的组织结构,在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山东工业大学(现为山东大学材料工程学院)和江苏机械研究所(现为铸锻热处理研究所)在1970年代研发出可得到脆性小的单相Fe2B层的固体渗硼法和粒状渗硼剂商品。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亦于同期开发出硼砂盐浴渗金属技术(类似日本的T.D法)。二者在提高冶金、矿山机器零件和模具寿命上充分发挥出了化学热处理的潜力。

1 G9 q4 W+ c: X ( p$ N, X9 Z& o

  2.2.2.5离子热处理的盛行

8 D1 A+ q, z) r T , n5 p3 H8 s/ j R

  早在1970年代初北京机床研究所就研成功国内第一台10A离子渗氮试验装置。此后,离子渗氮技术的研究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船开展起来。对工艺参数、渗层组织和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探索了钢中含碳量和合金元素以及原始组织、温度、时间、压力、气体介质成分对渗层组织的影响。判明了形成γ、ε相,γ’+ε或ε+Fe3C复合相化合物层以及无化合物层的条件,测定了钢件在多种服役条件下最适宜的组织形态。

) C$ ~ N/ s9 R/ F9 \" h, ? 3 `, ~' ?1 L4 Q; y5 W6 b) A9 k0 a . h0 Y1 R& S3 F) M) s 0 P1 P ?) b* v5 V1 g7 F' @* Q! 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磨床技术论坛
论 坛 声 明 郑重声明:本论坛属技术交流,非盈利性论坛。本论坛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中国磨削技术论坛”立场无关。 涉及政治言论一律删除,请所有会员注意.论坛资源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于原作者. 论坛所有资源是进行学习和科研测试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删除, 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的目的进行交流和讨论,如有侵犯原作者的版权, 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做出整改,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合作!

中国磨削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磨削技术网 ( 苏ICP备12056899号-1 )

GMT+8, 2024-11-16 17:38 , Processed in 0.13392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