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磨削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残余应力从微观上讲,是因加工后表面层的金属晶格原子间距发生了变化,相对于毗邻表面的里层金属发生伸张或压缩,而受到里层金属的牵制。从宏观上讲,是指在没有应力作用下的物体内部残余着的内应力,它们在各局部之间保持适当的均衡。如果这种均衡受到破坏,物体的形状就会发生变化或在表面产生裂纹。表面残余拉应力会使工件疲劳强度大大降低,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变差;相反表面残余压应力会使工件的疲劳强度提高。通常磨削加工多作为工件最终工序,磨削后产生的残余应力的性质和大小将直接影响工件的使用性能。
9 J' ~6 ^/ F! ]1 磨削加工中残余应力的产生4 k: _/ k) Q1 @! w$ A- k: C
+ O7 P7 R1 k6 F3 _2 v
- 磨削中表面残余应力的产生 5 ^) b6 _" @3 Q1 R4 |
- 机加工中工件表面残余应力的产生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制约:机械力引起的塑性变形、热应力引起的塑性变形和相变引起的体积变化。在机械应力的作用下表面层发生塑性流动和延展现象,而里层金属的弹性恢复变形受到已塑性变形表面金属的牵制,表面产生残余压应力。磨削中产生的工件表面的高温,使表面层进入完全塑性状态,工件冷却后表面层金属收缩受到里层金属的牵制,使表面产生残余拉应力。当砂轮与工件接触区温度达到金属相变温度后,表面组织发生金相组织变化,其表面残余应力的性质,随磨削前后金相组织的变化而变化。已加工表面内残余应力的产生是综合以上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X1 g4 k1 u4 V. A2 O- F
- 在一般磨削过程中,比压和摩擦较大,产生的磨削区温度较高。工件表面常常因热塑性变形而产生残余拉应力。对此,有针对性地降低磨削表面的温度,减少由此产生的塑性变形,就能抑制残余拉应力的产生,甚至会产生残余压应力。强制冷却磨削(简称强冷磨削)正是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的。
2 e7 @( `! {7 \/ F
- 强冷磨削机理
5 z2 z; J$ V: f. g& N
- 针对磨削过程中磨削表面温度较高的情况,使用液氮对加工区域喷注,进行强制冷却。液态氮的温度为-196℃,是化工产业的副产品,无毒、无污染,易获取,是很好的冷却介质。将其喷注在待加工表面,通过氮的挥发可以迅速吸收大量热量,使工件表面温度急剧下降,工件表面遇冷而收缩,工件材料脆性增加,塑性变形减轻。磨削时,表面受到磨粒的切削、熨压、热应力以及强冷收缩的综合作用,里层金属因受挤压而产生弹性变形。磨削后,工件表层因温升使体积膨胀但受里层金属弹性牵制,从而产生残余压应力,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如常规磨削后工件表面为拉应力,在强冷磨削条件下,工件表面因强冷作用,已预先收缩,强冷磨削后,则工件表面收缩比常规磨削时的收缩量小,但里层金属仍然产生弹性恢复,因而磨削后工件表面的拉应力减小或出现压应力;如常规磨削后工件表面为压应力,改用强冷磨削后,工件表面因强冷作用,已预先收缩,则解除强冷作用后,工件表现的扩张比常规磨削时的扩张量大,因而磨削后工件表面出现更大的压应力。因此磨削中连续向工件待加工表面区喷注液氮,可抑制磨削热的产生,以期获得表面残余压应力。
9 r i; S& p& |: X8 B9 \6 ^! V% h2 强冷磨削试验
2 @# y) M7 W( C9 r以下两个不同冷却条件的试验验证都支持了强冷磨削机理。
/ x; t$ D9 V" k9 ^( A试验1 试件材质为45#钢(退火),尺寸规格为100×100×15矩形板,磨削用量vc=1320m/min,vw=7.2m/min,f=0.3mm/单位行程,ap= 0.045mm。 # C9 U1 X. T2 l9 U* O- @
试件分三组:
' j! e9 x+ P1 d2 r% S1 l
) C: n7 h |7 r" y; U$ ~- 一组常规磨削(用普通磨削液冷却): ( }; V% x* u* |. D3 }
- 二组强冷磨削(液氮从砂轮前向待加工表面喷注): 8 h6 o' m7 H+ K, s! A
- 三组强冷磨削(液氮从砂轮后向磨削区表面喷注)。
; u- b2 E: ?4 H试验2 磨削用量f=0.4mm/单位行程,ap=0.04mm,其余同试验1。
7 R. F; b F2 _试验结果如表1、表2所示。 , e2 M, O" Y0 v+ W6 _# f
" z2 M) H, ]- d( E. K/ J5 b" I( y0 u/ S$ ^. M( I6 h. g/ R$ L/ m& F: T5 D9 E2 I8 P2 W* Z$ A, S/ ]9 E# E
. Y# X9 \ Y0 s; _2 s- V; V ^- w; C9 ?" c6 U1 M4 g6 I+ c5 z Y& T* _7 v8 j9 }1 L5 }. M7 [0 x* |! y5 o/ C7 _& a( t* e# n+ z" c) ]$ I) i( ]5 R# d# j( ~8 W- S- ?' ]$ s2 F" M0 o0 E/ H u7 Y( Z4 ?" {2 t1 Z4 v$ w1 }, b8 f, @3 L3 I6 l @5 G$ |& w4 V) q5 ^6 I; Z/ Q/ z4 G7 W/ ` \; m. H; a& g& Y0 e- B6 |" H8 a. [& q/ z& |$ F0 }7 x9 ?6 l7 z* g) \( w# f3 {" O5 Y: l! h+ W, H' k8 T D) R9 l" r0 @: v: ?6 B- N# y- s8 v5 B, i& p' A. e6 ~8 y/ s3 k
表1 试验1磨削结果
测定项目 |
一组 |
二组 |
三组 |
磨削力s |
132 |
-245 |
-235 |
表面粗糙度Ra(µm) |
0.22 |
0.15 |
0.15 | |
4 ^- \# w! z, U, ]( P8 S4 p6 k; j9 G1 N1 V5 X* ` Z4 V4 t& ^+ N6 y. b" Q7 C3 K8 N8 |" Q, g1 K) g9 E5 s- U4 M, u' z8 c. s3 w/ ^/ V% v& s2 T- O: l; M* [$ L/ O+ n7 N* c! @) V% {3 A+ ~, J' m j" B9 F' x1 `: S0 _7 p) v5 X t r4 @ Q/ ]# E* y B( y% C8 K* V1 }/ r& d8 |/ z$ W6 o$ v+ r, S* u3 P8 I7 y0 E9 P B& {! i+ `) C3 h- p; D1 H/ f F; @7 Y$ D1 _8 m. Q0 z# b& V1 h4 j4 ~( D( b% d) ^ n2 y9 I+ ?! Y$ ^, p; {" M& G- i0 V4 b8 {) b" n- S& k0 C, d2 p- \
表2 试验2磨削结果
测定项目 |
一组 |
二组 |
三组 |
磨削力s |
141 |
-182 |
-180 |
表面粗糙度Ra(µm) |
1.1 |
0.80 |
0.80 | | % m1 P) Q$ o4 g3 v# q6 x& U5 t
以上两个试验结果均在粗磨后,再次精磨取得。磨削后采用XYL-73型X射线应力测定仪,对表面应力进行了测定。 c7 Z. y. u( z/ O+ Y( C
X射线应力测定是通过测量衍射角2q的改变求得晶面间距,从而换算得出金属表面存在的应力为 5 T* [1 F6 G' D' G: O
5 s( t% v3 V7 M2 [) c' z3 ]8 @3 Z& ^: m' Q9 A% i2 b+ }' ]/ l7 t Z! U) l0 W( w4 Z: E M& _2 e4 O, F( p/ x/ s0 q! h3 b7 N& w* B9 {7 b( b$ F9 e+ z8 {( c0 _0 B2 w2 |' a- ` A2 |" j/ b- @. P+ E+ j0 m! C: |8 u+ m/ R. r- ^: t* p' M9 L9 j( a( n6 o4 i; P( K9 ~" s3 r8 P* c3 K1 Z4 U1 @% P; Z; \5 Q/ \" |9 d$ a- N2 c r2 v# ]0 z2 z3 A. W0 a7 y8 K: I" S4 J" ^! @, ^: v4 Y$ Q
sf=- |
E |
ctg[q |
p |
]· |
∂(2q) |
|
|
|
2(1+µ) |
180 |
∂(sin2f) | 式中:µ为泊松比:E为弹性模量:q为入射角:f为衍射晶面法线与试件表面法线夹角。
) k1 r! m$ g# Z# C7 O2 X: P本实验采用0°~45°法测定应力值,上式变为
, ~# y. ?# A/ ~' r9 L% M( Q b$ D# L; {# p9 ?# W* a7 ?3 Z3 A9 D% _9 @! O4 z# x1 g1 @9 s2 W B+ K* u4 i) s" l- g/ G4 r9 Y0 T7 `+ o O( t) r% \# G2 ]# `/ B, m4 B7 A: H# Q4 u" c0 j! J; ] F _7 b5 |; d6 g# D# N* m( d- r3 c' }) w+ |' {( Y3 B; ^) [0 c8 \- L/ X/ M. R% E% y( A& O3 r# y/ o) X. }2 m2 T6 b8 Y) T& ]- ^! S: C! g" X: _( g) L" I8 z/ K2 c* Y) A4 ~# ^( y1 F9 \; W8 D( w2 G6 Z" w; F5 U3 f8 |" @, \# f, n# K* I7 Z
sf=- |
E |
ctg[q |
p |
]· |
2q0-2q45 |
=kD2q |
|
|
|
2(1+µ) |
180 |
sin2f1-sin2f2 | 式中:k为应力系数。 3 _; o& N) o& E0 g7 L3 |
若2q为正,表示拉应力,反之为压应力。计算结果见表1、表2。
+ X7 o( M1 j2 Y4 z+ T( J3 结论与分析
# v- | u; G7 {- K+ ^; ~! |- f. y& w" k! t l) |' A
- 强冷磨削可以使工件表面获得残余压应力,或降低工件表面残余拉应力大小,两个试验的常规磨削中,工件表面残余应力都是拉应力,采用了强冷磨削工件表面呈现残余压应力状态。从砂轮前后向工件表面喷注液氮,磨削后的残余应力稍有不同。需要说明的是,不仅液氮喷注方向能影响残余应力大小,工件表面相对于液氮的移动速度也影响着工件表面冷却程度,应缓慢移动,使表层的冷却更充分。液氮喷嘴距离工件表面越近冷却效果越好。液氮的流量及其覆盖面积应大于磨削热的温度场。总之,通过控制液氮喷嘴的移动速度和液氮流量以及其它磨削用量,可以达到控制工件表面残余应力,改善表面质量的目的。 % T1 P& I) h; v7 s8 W# x5 [& L
- 强冷磨削对降低已加工表面粗糙度有一定的效果。试验1、2中表面粗糙度指标Ra分别由0.22µm和1.1µm降为0.15µm和0.85µm。
6 A$ t7 o8 ~; R7 ^
- 强冷磨削工艺方法简单,使用方便,若采用人工控制液氮流量,冷却效果不易控制:采用传感器测温通过温控器控制液氮流量,能取得良好的冷却效果,可主动控制残余应力大小。
& }& m, N+ a( i5 }0 \, V" b
- 冷却场周围环境对冷却效果有一定影响。保持空气流动相对静止,能提高冷却效果。液氮气化挥发产生的烟雾,会影响操作者对磨削区的观察,应排除。
: s: t: u) [+ e8 m8 d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