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04|回复: 0

转炉溅渣护炉系统优化技术基础理论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2 18: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磨削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溅渣护炉技术是在转炉吹炼结束后,通过顶吹氧枪高速喷吹氮气射流,冲击残留在熔池内的部分高熔点炉渣,使熔渣均匀地喷溅粘附在转炉炉衬表面,形成炉渣保护层,达到护炉的目的。该技术在美国LTV厂成功后,使转炉炉龄从5000炉提高到15000炉以上,创造了目前世界上最高的转炉炉龄记录。该项先进技术介绍到中国后,我国许多工厂结合本厂的资源、工艺特点,进行开发采用,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 M7 t! Y+ z |0 }( r' F4 v8 I8 J4 G7 }

  尽管溅渣护炉技术已经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溅渣护炉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却处于空白状态。最近该方面的研究已经引起国内外广大冶金学者的重视。  

+ a! y3 Y9 ]& c* Y2 I3 S # c7 {0 q# K2 g

  本文将简单总结钢铁研总院工艺所在下述领域里的研究结果:   

. F" w# W; s( n0 _& u) Q # R& G( \: F1 ]5 a1 o+ S& z

  (1)熔池溅渣动力学的研究;  

2 r+ l" P" p9 B* M& b* Z5 _- D+ r - J" a% `# v8 }8 Z

  (2)溅渣层与炉衬的结合机理;   

5 g4 ?# h: G- D : Z# L; M F+ B! ^

  (3)溅渣层的浸蚀试验;   

\' `; ]2 K! u9 z+ I% Z. j+ s7 e* V/ Z( _1 ]

  (4)合理的终渣成分控制。   

9 _/ [3 r r9 X5 b " ~" ?% d# ~. i5 X# C

  熔池溅渣动力学的研究

* [3 `1 } B* v4 W ]1 u; x # e4 C0 K: F% @2 k. U' S0 t! K# `6 }

  如何有效地利用高速氮气射流将炉渣均匀地喷溅在炉衬表面,是溅渣护炉的技术关键。其效果决定于以下控制因素:   

8 e. t% C5 [3 W; v7 }6 X8 v & _4 b. `- K) R% Y5 u9 J5 c# X- c

  (1)熔池内留渣量和渣层厚度;   

& Y% P+ _' [! C/ p % e/ S \$ F7 Y- M

  (2)熔渣的物理状态:炉渣熔点、过热度、表面张力与粘度;   

; j- u" o* L- _* r$ I4 S4 h ~% k; O7 E+ k9 b7 M$ t$ |

  (3)溅渣气动力学参数:喷吹压力、枪位以及喷枪夹角和孔数等。  

4 c- N. z; [) ^ n 3 V( z; q S( d1 z

  通过水力学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研究了熔池溅渣动力学过程,初步提出优化溅渣的工艺参数。  

1 J, `. {. N6 S; N ; x" X& D5 ~) [2 w2 R9 ^

  1水模型测定

- b# q% t6 X* e ! Z" \# O8 F, R( o

  (1)喷吹工艺对溅渣高度的影响  

c" @. m$ O$ s" G0 @8 i 4 d G) _& Q4 H+ P4 y9 ]

  1)对不同的介质,不同高度条件下的溅渣量的分布基本相似,随着溅渣高度的升高,溅渣量逐渐降低。  

$ d) Q5 R) R1 {3 S; Y: n 9 z% ^. q: G, B8 Z) E

  2)当溅渣高度hs/D=1.0时,不同高度下的溅渣量的分布规律发生变化。当hs/D≤l.0时,溅渣量的比例高达总渣量的30%~60%,随着高度的增加,溅渣量将迅速降低。在hs/D≥1.0以后溅渣量随高度增加,溅渣量减少的速率降低。在这一高度的范围内,溅渣量约占溅渣总量的0~20%。由此推论,炉内溅渣存在两个反应区:当hs/D≤1.0时,溅渣以渣液面波动为主,溅渣量大,并随溅渣高度增加迅速降低。当hs/D>1.0时,溅渣主要通过反射的高速氮气射流夹带的渣液为主。溅渣量低,但随高度的增加,溅渣量衰减比较缓慢。  

- w7 Z- X6 _6 J) ?" H7 W- S( m# s$ g

  3)枪位对溅渣高度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在同样气源压力下,采用较低的枪位易于造成渣液面的剧烈搅动,有利于转炉下部(hs/D≤1.0)溅渣;高枪位,易于炉渣的破碎、乳化,有利于转炉上部(hs/D>1.0)溅渣。  

! m3 b$ r, E1 t8 [4 f+ \. T ) m. w9 `1 c9 Q- b

  (2)炉渣物性的影响为了测定炉渣物性对溅渣效果的影响,水模中分别采用水、盐水和水玻璃模拟炉渣。溅渣介质的变化对转炉下部、以渣液面波动为溅渣机制的影响较大。随炉渣密度和粘度的升高,渣液面波动造成溅渣量迅速降低。说明对于密度、粘度较高的炉渣,将消耗更多的射流冲击能才能造成液面的剧烈波动。而对于转炉上部溅渣,溅渣介质的变化对溅渣量的影响不大,说明炉渣表面张力的变化对射流乳化和携带液体炉渣能力影响较小。由于熔池溅渣总量主要决定于下部溅渣(约占60%~70%)量,因而在不同压力和喷吹枪位下,盐水溅渣的总溅渣量明显高于水玻璃。  

3 f! t+ ]4 E2 _2 Z4 e( Y& x5 \2 S9 D+ k2 {9 {8 ^

  (3)喷吹压力与枪位的影响  

* f9 v, U6 s, I5 D1 n7 Y2 ? 0 d \0 ^# S4 V0 L

  炉内溅渣决定于两种不同的机制:液面波动溅渣与射流携带溅渣。高枪位利于渣滴的乳化与飞溅,适用于转炉的上部溅渣。低枪位利于熔池波动溅渣,适用于转炉下部溅渣。因此,对于不同的气源压力,有一最佳枪位使两种溅渣机制有机地协调配合,达到最佳的溅渣效果。  

4 @( @9 s: ~1 N% |" D- E : S7 X$ \/ } D6 x% H

  2理论分析  

$ S0 q! J# r# h) |- z% I7 w7 |5 }6 n- c3 }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以确定氮气射流与渣池间的能量关系:   

. w. y9 m$ ^8 i. c3 `2 R f; i( \8 w" @% x/ x Y

  E∑=Es+EI+Eб+ER (1)   

1 X* X+ F: k/ ^! c: x% f5 d( X / y; ]$ N# N: R; ?6 L

  即喷吹射流的总能量等于射流对熔池作用的表面功Es与射流对熔池的冲击功EI、射流对熔池的搅拌能Eб以及携带渣滴的反射射流的能量ER的总和。  

$ d4 I# J2 M' u n4 c$ x9 d# k7 n

  化简式(1)可求出炉内浅渣平均高度儿与各种工艺参数的关系式(1)。    

; m% G. U, [$ q4 y- i7 Z# t7 a% q0 F" O! F

  溅渣层与炉衬结合机理与抗浸蚀性能  

3 H3 i% y4 e+ {: S, G4 b: E& p2 I# ]0 @ # Q4 C& I# v% Q7 s& K, T% p, B

  1溅渣过程中炉渣成分和结构的变化  

+ S9 f* h3 ~. ^0 E$ v8 W o E* \5 `) K8 j6 r) z

  冶炼和溅渣过程中,随着炉渣成分的改变,炉渣岩相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  

+ n4 @- O( d g5 S# c; x 7 ]% Q- i. T/ {9 F$ H9 q! [) ?

  (1)初期渣:转炉开吹5min,熔池温度约为1420℃,炉渣碱度为R=1.6~1.7,渣中TFe含量较低,MgO含量约为6%~7%,接近或达到饱和值。初期渣矿相组成几乎全部为硅酸盐结构。结晶相为镁硅钙石(3CaO?MgO.2SiO2),结合相为橄榄石[CaO.(Mg、Fe、Mn)O?SiO2]。未发现RO相。MgO、FeO皆赋存于硅酸盐相中。  

- K6 |% N5 J. ?$ l" h+ N3 d5 x" e# U; Y0 a+ [: j" ] ?8 M# W

  (2)终点渣:普通转炉终渣(如太钢渣),碱度为3.3~3.7。渣中全铁波动在13%~18%。渣中MgO的饱和浓度为3%~4%,但实际中MgO含量达到3%~13%,超过饱和溶解度值。终渣硅酸盐相以发达的板条状C3S为主,C2S含量极少。结合相为铁酸二钙(C2F)和RO相,约占总量的15%。结晶的MgO包裹在C3S晶体中或游离的结合相中。  

9 _) |( U+ C6 f6 V) i/ x% ?6 G1 D0 |) k 2 S. S- G- `9 |

  采用半钢冶炼的终渣(如承钢终渣),铁酸盐高达40%~50%,C2S相只占20%~25%,还有少在量未熔的MgO颗粒。  

% b; K8 N6 q! r3 Y" b9 k 9 T$ X9 K' v# g

  (3)改质渣:转炉出钢后,如果出钢温度过高、溅渣粘度较低时,往往需要添加少量石灰或续质材料调整炉渣成分和温度,以利于溅渣护炉。改质炉渣中往往出现弥散未熔的石灰或MgO颗粒。同时C2S含量增加并发育为良好的板条状。  

0 x" K4 r3 ]* T9 Y+ ^3 E6 O# z& u% I0 h

  (4)溅后渣:溅渣后由于气流的冷却作用,使炉渣的岩相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粗大发育良好的板条状C3F被破碎成细小的颗粒,均匀弥散地分布于铁酸钙结合相中,使炉渣的密度增高。  

8 P- p5 e1 Q. l4 l) }. ~* {6 Y1 T7 j$ b( |

  2溅渣层与炉衬的结合机理  

/ i e: [0 O+ {% H @2 @. g, {# `

  为了研究溅渣层与炉衬耐火材料的结合机理,在试验室内进行了小型柑埚溅渣试验。溅渣后的柑埚在炉内缓冷后纵向剖开进行岩相观察。  

. a3 G5 u6 r- f* G2 S8 s) W7 F " E1 g4 I8 f( O: \5 H$ R

  岩相分析结果证明,溅渣沿纵向分布很不均匀:   

, F/ _% [9 ]4 M8 N 1 l# V$ A1 p, V) d

  (1)由渣池向上,柑埚侧壁上的溅渣层由厚逐渐变薄,上部溅渣层的厚度仅为0.1~0.5mm;而柑埚下部是较厚的密实溅渣层。  

3 x, `7 \- H1 Z( T# G5 ~% P @. Q* M3 V

  (2)上部溅渣层颜色黑亮有金属光泽;下部渣层颜色暗,表面粗糙,有表面显微裂纹和气孔。  

1 ^% \# |1 f# o) `, H# T' k 7 S @- w! t% ^8 q8 q7 O/ @/ p7 v

  (3)从渣池底部向上连续溅渣层的矿物组成,发现随高度的增加,溅渣层的矿物组成逐渐发生明显的变化。在柑埚的底部,被气流破碎的粒状C3S和C2S以及结晶MgO颗粒富集在铁酸盐结合相内。  

+ l0 j. Z( q9 d: F* g0 k 9 U! ?. {/ ~( ^+ H0 g! `* e

  随溅渣高度的增加,高熔点氧化物(C3S、C2S和MgO颗粒)逐渐减少,铁相增加。在柑埚上部形成以铁酸盐为主的低熔点溅渣层。  

1 A+ T! a& c V9 t4 B: a ! M! Q$ A+ _7 H8 w5 K G5 `9 v

  溅渣层与Mg-C砖的结合部可细分为三个区域:   

/ G4 @ U) V+ \ 6 @" q4 S6 x" _4 y

  (1)烧结层:铁酸钙盐C2F沿续碳砖表面的显微气孔和裂纹,向致密的MgO机体内扩散。溶解与Mg0颗粒反应生成铁续橄榄石(MgO-Fe2O3)烧结层。  

6 G, T" L, V( N" ]. ^# w) x8 z 3 j, V7 K# Q" H

  (2)结合层:在溅渣层一MgC砖表面,溅渣层中的铁酸钙将砖衬中突出的MgO颗粒包裹起来,形成镇铁橄榄石的化学结合。同时,溅渣层中C3S、C2S和MgO颗粒在气流的作用下镶嵌在粗糙的耐火衬表面,形成机械结合。  

$ q4 [1 J: s5 q3 |! l/ R - U3 i, j7 ?, ~

  (3)溅渣层:以粗大的高熔点颗粒状C3S、C2s和MgO晶团为骨架,固溶在R0相和铁酸钙结合相中。  

~" k, l2 o" a8 w- {9 x, g- `: i4 F/ ^3 j7 h

  通过上述分析,推论出溅渣层与炉衬砖的结合机理如下:   

; H, E3 i6 @2 d9 Y8 Q % R( u1 Q& @0 R' A

  在溅渣初期,低熔点流动性强的富铁炉渣首先溅射到炉衬表面,沿衬砖表面显微气孔和裂纹向MgO机体内扩散,形成以(MgO?CaO)Fe2O3为主的烧结层。  

' R. h6 B! p' r% e 7 i/ m$ P! `/ T) t/ n

  随溅渣的继续,颗粒状的高熔点氧化物(C3S、C2S和MgO)被气流溅射到炉衬砖表面,形成以镶嵌为主的机械结合。同时富铁的低熔点炉渣包裹在耐火砖表面突出的MgO颗粒周围形成化学结合层。  

2 [- m- L7 c0 ?/ I. F8 Y8 Z / L7 k# s; g8 Z% I# M

  随着溅渣的进一步进行,使大颗粒C3S、C2S和MgO晶团溅射到结合层表面并与铁酸钙RO相相结合,冷却固溶形成衬砖表面溅渣层。  

" K( o( x' v4 N1 P; k " m4 O. u5 c! S0 r# r, u

  3溅渣层的浸蚀特性  

. _3 C3 t6 f) w6 a/ \: B4 ]* f , x& r) h' f$ h1 T/ y6 Q% p; R- q

  为了研究溅渣层的抗浸蚀性能,在试验室内测定了两种合成渣在初渣和终渣条件下的浸蚀速度。  

0 y1 X* W: g, i9 Q * N {% ~; l, l( c) \

  试验结果证明:   

1 E( p: d4 m( W2 F7 _ \: D9 u* h' I

  (1)溅渣层对转炉初期渣有较强的抗浸蚀能力,能够起到保护炉衬的作用。  

8 F2 @# }- V2 G1 p + n3 V0 ?8 Z, X. v2 w4 r& f

  (2)溅渣层对高温终渣的抗浸蚀能力很差。进一步提高溅渣层的熔点是提高溅渣层抗浸蚀能力的关键。同时,在生产实践中坚持一炉一溅和低温出钢,将有利于提高溅渣护炉的效果。   

5 K4 r1 r$ t2 C5 L* Y, E1 @8 @ 1 q# `# A) f, }

  适宜溅渣护炉的终渣成分控制  

; |. x& Q6 c6 ?. | z- V/ W* P7 L( O + ^5 T! s2 w0 E

  试验证明,高温熔化将造成溅渣层的严重浸蚀。因此,改变炉渣成分,进一步提高炉渣的熔化性温度,有利于溅渣护炉。  

& A" u7 q, q! W1 n; N5 t9 R4 s4 V h& h8 @0 s, Y6 M: P

  在一定的碱度条件下,提高渣中TFe含量将使炉渣熔化性温度明显降低。而碱度变化对炉渣熔化性温度影响不大。在正常炼钢条件下,控制渣中TFe=15%~20%,炉渣熔化性温度波动在1720~1780℃之间。  

2 q7 r6 n) f' q- J" y- ?! n3 G2 ?! L6 I$ K$ [

  在渣中TFe=20%的前提下,改变渣中MgO含量和炉渣碱度,可以调整炉渣的熔化性温度。  

$ `: V# g7 ]3 n" s- f! b 1 Q* t8 b: y4 r. h& U

  (1)当渣中MgO含量小于8%时,对同一碱度,随MgO含量的增加,炉渣熔化性温度降低。在此范围内,增加MgO含量有利于熔池化渣,不利于溅渣护炉。当渣中MgO含量大于8%以后,对于确定的碱度,增加MgO含量有利于提高炉渣的熔化性温度。  

( H( s2 P2 T: b/ P+ b) @7 t& ^( W9 p - Y! a* t1 q( i4 E

  (2)当MgO含量小于8%时,对同一MgO含量,提高炉渣碱度,将降低炉渣熔化性温度;当M束。含量大于8%以后,对同一MgO含量,提高炉渣碱度,会提高炉渣熔化性温度。  

4 _, x0 `- C* k0 @ m9 ]; w7 G . i/ ?% X3 H# W) ~: O3 K9 w

  (3)对于正常炉渣碱度范围(R=2.1~3.8),控制炉渣MgO含量为8%~10%,将使炉渣熔化性温度降低至最低点(l700~1725℃),不利于溅渣护炉。  

6 e) ~* ?' g+ h: W# G# h5 z1 o G6 N& u! J0 I+ \ ~& F7 H+ y

  (4)从溅渣护炉的观点出发,最佳的炉渣成分控制为:   

# r$ b- D$ Z4 E9 | D, }2 U5 Z: W9 d6 r

  低碱度、低MgO含量区域(R=2.l~2.4;MgO≤4%、TFe=20%)   高碱度、低MgO含量区域(R=3.0~3.8;Mg0≥l2%、TFe=20%)   

- K& |. e( m% q . p" H4 P1 B5 E- f, d

  该区域内,炉渣的熔化性温度可达到1800~1870℃。   

4 _0 |2 w1 d) W, I6 h( _) I8 ?/ P# D! U $ n6 w/ D6 r$ T2 e * \0 B9 d4 {- G0 v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磨床技术论坛
论 坛 声 明 郑重声明:本论坛属技术交流,非盈利性论坛。本论坛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中国磨削技术论坛”立场无关。 涉及政治言论一律删除,请所有会员注意.论坛资源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于原作者. 论坛所有资源是进行学习和科研测试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删除, 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的目的进行交流和讨论,如有侵犯原作者的版权, 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做出整改,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合作!

中国磨削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磨削技术网 ( 苏ICP备12056899号-1 )

GMT+8, 2024-12-24 00:02 , Processed in 0.12469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